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是什么?是能力,还是人格?是人,是社会,还是自然?这些问题,既是教育理论问题,又是教育实践问题。以实际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早在二战期间(1939-1945)在美国就已经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至今仍在许多高职院校不断传播,研究和探讨的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对这种教育的争议及模糊认识也颇有扩散趋势。当前的这种状况已经极大地影响到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和教学的健康发展。澄清模糊认识,转变教育观念,确实迫在眉睫。本文拟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出发,试图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观。
一、“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的由来
“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即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有时也可称为“能力本位教育”、“实际能力教育”。根据中国赴加拿大CBE专家考察组和1992年编写的《CBE理论与实践》,CBE被定义为:是围绕从事岗位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来组织课程与教学的系统方法。该书指出:CBE“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的缩写,为近年来国际上相当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在加拿大有30所社区学院实施这种教育体系。”同时还指出:以实际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已经开始了。它在国际上流行于 20世纪70-80年代,被北美和世界上许多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国家广泛采用。
其实,“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100多年以前。因为,早在1897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约翰•杜威(1859-1952)就在其纲领性的著作《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教育最根本的基础是在于儿童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沿着现代文明所由来的同一的,总的建设路线而活动的。”如果再往前追溯,则是法国教育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教育思想.杜威在《明日之学校》(1915)一书中说:卢梭“认定教育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天赋能力,根据研究儿童以发现这些天赋的能力,这种主张却是现代一切发展教育事业的努力的基调。”由此可见,教育应当以“儿童活动的能力”为基础,或者以“受教育者的天赋能力”为基础。尽管杜威和卢梭都没有直接提及“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但是,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却是极其相似的。颇为有趣的是:加拿大30所社区学院实施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的共同特征,是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20世纪80年代末,CBE从加拿大等国传入中国。十几年来,CBE的引入,对消除我国职业教育中学历本位教育思想和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影响,发挥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与此同时,许多教育工作者,其中包括高职教育工作者,分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CBE展开学习和研究,探讨和争论,且褒贬不一。其中争论得最多最广泛的问题是对“能力”的内涵和外延的认知,再者就是CBE对高职教育的适用性。
二、高职教育的基础
什么是高职教育?或者说高职教育是什么?高职教育以什么为基础?难道高职教育仅是以能力为基础?这些问题均涉及到教育的基础问题。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许多问题的发生,都与对教育的基础的理解有关。因此,对教育基础的正确理解,不仅是教育理论中的根本问题,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教育实际工作的运行。
教育与人和环境的三者关系,是教育中的永恒课题,也是教育中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卢梭认为:教育应当归于三个来源,即“自然”、“人”和“事物”。并且,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互相联系的。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1897)的第一条阐述“什么是教育”时曾说:“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 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心理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是有机地联系着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二者之间的折衷或其中之一凌驾于另一个之上而成的。”“因此,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开始。”在杜威看来,教育不仅要以社会学为基础,而且也要以心理学为基础。如单从心理学方面来看。教育还必须以人的能力、兴趣和习惯为基础。
教育应当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发展潜能,应当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这是杜威的教育基础观所揭示的主要内容。但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毕竟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它在教育与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只有马克思全面解决了教育与人和环境的发展的关系问题。因为早在杜威《我的教育信条》(1897)发表之前,马克思就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中写道:“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根据郑金洲教授的《教育通论》所言:“在教育理论中,有两条基本规律是为研究者所公认的,一是教育受人的发展所制约;二是教育受社会发展所制约。”现在看来,还应补上第三条基本规律,即三是教育受自然的发展所制约。这是因为,教育受人的发展所制约,是指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反映的是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教育受社会发展所制约,是指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的制约,并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教育的社会基础问题;教育还要受自然的发展所制约,它是指教育要受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制约,并随自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教育的自然基础问题。关于自然这一基础,尽管马克思、卢梭等著名思想家早就在其论著中作过反复的阐述,但是,依然遭到人们近百年的普遍的忽视,特别是非典期间,SARS病毒的肆虐,迫使学校停课或全封闭,足以为证。综上所述,从教育的基本规律角度看,教育的最根本的基础可以是人、社会和自然;从学科理论角度看,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可以是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如果从心理学角度看,教育的基础还可以是能力和人格。关于教育的基础问题,至此并未穷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了两份资料。一份是戴夫著《终身教育与课程》(1973)一书中“终身教育的理论和应用框架”所言:教育的基础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口学、生态学、哲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和其他。另一份是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通过的建议书《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愿景》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建立在一种个人、 产业界、不同的经济部门和政府共享的学习文化基础上。”还指出:“随着工作越来越需要较为复杂的技能, 必须提供一个适当的基础教育以作为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一个前提基础。”由此看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但是,同样不难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仅仅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它是一种以多样事物为基础的教育。因此,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基础的复杂性,即系统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否则,高职教育就会脱离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就会难以同其他社会活动相区别,难以同其他类型的教育相区别;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三、高职教育的目的
如果说教育的基础问题,要回答的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教育的目的问题,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是干什么的问题,即教育目的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教育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培养,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教育的这一特点贯穿于古今中外以至未来的一切教育之中。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将大量研究精力花费在论证如何理解教育目的这个概念本身,而没有充分强调教育目的应该是什么这个实质性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注意教育目的是什么,以致到了教育目的问题领域中概念混乱的地步,而往往忽视教育目的应当是什么,即教育目的应该指向什么的问题。
纵观教育发展史,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曾经出现过诸如:个人本位论、能力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伦理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等多种类型的观念。上述七种主张是按照对社会的重视程度来排列的(前面的更靠近个人本位,后面的更靠近社会本位。个人本位论,重视个人,忽视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社会本位论,重视社会,忽视个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关于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其余各种主张,则介于这两论之间。这些主张讲的均是教育目的是什么的问题。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中指出:“我们可以有任何数量的目的,这些目的都是前后一贯的。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大量的目的,这些目的在当时当地都具有巨大的价值。”“在不同的时代,有许多目的曾经被使用过,如完全的生活、更好的语言学习方法、以实物替代文字、社会效率、个人修养、社会服务、个性的全面发展、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纪律、审美的沉思、实用等等目的。”由此,教育目的的多样性显而易见。
至于教育目的应该是什么?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详细的描述,并且着重强调了教育目的必须关注受教育者的“能力和需要”必须关注“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的环境”;必须关注“一般的和终结的目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杜威又选取了在教育理论中流行的三个比较重大的教育目的论:自然发展论、社会效率论和文化修养论作为样本,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指出:“一般的或概括的目的,只是研究特殊的教育问题的观点。因此,要检查任何大的目的叙述有何价值,就要看这个目的能否迅速地前后一致地转化为另一个目的所提出的进行程序。”在杜威看来,这三种典型的教育目的论“并不是截然相反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应该把它们协调起来,不要偏于某一个而遗弃其他的。”
一般而言,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的总目标。 它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质问题。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它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高职教育目的应当是什么?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为此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当具备时代性、新颖性、多样性和灵活性。高职教育可以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教育目的可以指向人的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也可以是一种以人格为基础的教育,其教育目的可以指向人格的培养。高职教育还可以是一种以文化为基础的教育,其教育目的还可以指向文化的传承。等等。 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国高职教育从总体上更应该是一种以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更应该指向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
四、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
杜威虽然没有直接说过“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但是却直接说过“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他在《经验与教育》(1938)中明确指出:“为了使教育可以在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就需要建立一种经验的理论是对的”。“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从各种现实经验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富有成效并具有创造性的经验。”那么,“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是什么?杜威认为:这种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他强调说:“越是明确地和真挚地坚持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对于什么是经验要有清楚的看法越是显得重要。”那什么是“经验”呢?“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词,又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早在《我的教育信条》(1897)中,杜威就提出:“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后来,杜威说:“经验本身首先包括存在于人和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主动的关系。”又说:经验就是“做”和“活动”,“经验变成首先是做的事情。”他认为:经验是无所不包的整体。它属于生活和实践的范围,是一个广泛的文化概念,它包括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切因素。
综上所述,“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首先,要求教育应当以经验为基础,以“做”为基础。既然是“做”,理当要求“做”的能力。这种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应用在教学上或者课程实施中,便是“从做中学”。其次,要求教育应当以受教育者的“能力和需要”为基础,这种能力既可以是“天赋能力”,也可以是“特殊能力”,还可以是“职业能力”,这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表现在课程开发上,便是现代意义上的CBE,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 最后,要求教育“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这种实用主义哲学,运用在教育上,便是“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杜威的这些实用主义思想至今仍对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一切认识的起点。 从这一角度来看,“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是没有疑义的,同时还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又认为:经验只有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更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如毛泽东在1937年著《实践论》所讲:“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由此可见,“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他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且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不仅如此,由于杜威的经验论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经验论,他把主观的经验看成是第一性的,而把客观的自然(环境)看成是第二性的,其实质仍是主观唯心主义。因此,“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必然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前后在欧美各国出现的一系列重视“活动”与劳动操作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潮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但是,这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也有其不足之处。特别是跨入21世纪之后,由于时代的变迁,今天,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绝对不能仅仅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更不能生搬硬套“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忽略人类品质、内在精神的培养,忽略作为社会人所必备的更广泛的知识、理解。”(艾斯华慈和沙克斯通语)。总之,这种教育忽略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极易导致受教育者难以掌握系统的科学的知识,难以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和再选择职业的可能性,难以在毕业后再进行继续学习。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的时代,每个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探索和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观,并有责任有义务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顾振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职教论坛》2004年2月号下